欢迎来到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就业创业信息网!

喜报-黑龙江三江美院师生众多作品入选

2025-08-19 10:58 来源: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 点击次数:42

2025717日,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美育龙江——首届黑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学生美术教育成果优秀作品展”完成初评评审工作。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以37件师生作品入选的优异成绩,成为本届展览中表现突出的高校代表。

  此次众多作品入选省级展览,集中展现了三江美院“以赛促练、项目引导、转化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更以“产教城融合”的创新探索,为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服务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展品”到“产品”:文创实践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在三江美院的入选作品中,“文创转化”成为贯穿多个项目的关键词。无论是聚焦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还是立足地域特色的年轻化表达,师生们以“创意活化传统”为核心,将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传播的生活产品,走出了一条“学中做、做中学”的产教融合路径。

  郭勇、马玉磊、赵亮团队创作的《金代遗香-主题冰箱贴》,正是“产教城融合”教学模式的典型实践。项目聚焦阿城经典建筑,深挖金源文化脉络,以建筑造型为锚点串联地域历史符号,用创意重构古建神韵。“我们前期走访了阿城多处金代遗址,记录建筑细节与历史故事;中期联合本地非遗工坊试验材质,最终选择仿古铜与木质结合,既还原岁月质感,又符合现代审美。”团队负责人郭勇介绍,作品造型兼具古朴厚重与现代巧思——既有对金代建筑的精准提炼,又通过圆润线条与简约配色注入潮流感,“当沉睡的历史建筑变成冰箱贴、书签,它们就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了‘生活中的文化名片’”。

松峰山奇遇:自然与人文共生的IP宇宙

  王一团队的“松峰问禅·穿越古金”奇遇伙伴IP文创设计,则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的深度融合。设计以松峰山自然元素与千年古金、道教文化为基础,构建了包含汐汐(水)、云宝(火)、小松仙(木)、大墩(土)、金完颜(金)的IP宇宙。“小松仙是松果精灵,能与小动物对话;金完颜是守护神兽,平时是金色宝石,解开谜题后会化身为神兽……”王一表示,团队不仅设计了萌趣角色,更配套开发了场景化的文创周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IP,让游客在松峰山游玩时,不仅能看风景,还能‘遇见’有故事的文化角色,构建独特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满族纹样新生:传统符号的潮流表达

  王路团队的“盛京风华”文创设计,将目光投向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的满族服饰文化。设计精准提取蝴蝶、仙鹤、海东青、莲花、牡丹等满族传统纹样,通过标志、插画、海报等多元形式呈现,并塑造“仙鹤”“海东青”等萌趣IP形象。“我们用简约线条与几何造型重构传统纹样,开发盲盒、手机支架等产品,让满族文化从古籍中‘走’到年轻人的桌上、包上。”王路介绍,项目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更通过市场调研调整设计风格,“比如盲盒的配色参考了年轻消费者的偏好,最终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欢迎,部分收益反哺了教学素材库建设。”

东北农产焕彩:地域特色的萌趣表达

  孙雨桐的“天一系列盲盒设计”则以“小物件”传递“大文化”。项目聚焦“天一笨磨坊”的粘豆包、杨树小米等东北特色农产品,将石磨工艺与产品特征转化为萌趣IP角色。“我们用圆润造型与鲜明色彩赋予农产品鲜活生命力,比如粘豆包IP圆头圆脑,头顶还‘冒’着热气;杨树小米IP扎着小辫,身上点缀着金黄米粒。”孙雨彤表示,系列盲盒不仅生动展现了天一食品的特色,更搭建起东北风味与年轻潮流的桥梁,“消费者购买盲盒时,既能收获惊喜,也能了解黑土地的农耕文化与匠心精神。”

文庙文化多维:从IP到场景的深度开发

  杨洪森团队围绕阿城文庙展开的系列文创设计,则以“多维度转化”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边界。团队不仅开发了包装盒、日历、书签等实用产品,更打造了以颜回、孔子、子路为原型的3D IP形象,推出系列盲盒。“我们为每个IP设计了详细的角色背景,比如孔子IP会‘讲述’‘有教无类’的故事,子路IP则突出‘勇猛好学’的性格。”杨洪森介绍,主视觉设计同步融入“增开智慧、逢考过、仕途顺遂”等文化祈愿主题,通过插画、海报与滚轮式印章(结合中国结等传统符号),形成统一的视觉体系,“这些设计不仅让文庙文化‘活’起来,更让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产教城融合”赋能:从课堂到市场的无缝衔接

  从金代建筑到满族纹样,从松峰山IP到东北农产,三江美院的师生们用一件件文创作品证明:“产教城融合”不是口号,而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实践逻辑。学院通过“项目引导”机制,将企业真实需求、区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通过“转化驱动”模式,推动学生作品从“作业”升级为“产品”,从“课堂”走向“市场”。正如王爱君团队在《阿城文庙文创设计》中强调的:“学生全程深度参与调研、设计、生产、销售,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这种模式不仅让他们掌握了从创意到落地的全流程技能,更让他们明白——文化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新’;美育的价值,最终要落脚于服务生活、激活区域文化活力。”

  在此次成果展上取得优异成绩,既是三江美院“产教城融合”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成果,更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服务区域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以更开放的姿态连接课堂与市场、传统与现代,为“美育龙江”建设注入更多青春力量与创新活力。

教师组

学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