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京,哈尔滨北方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职教组铜奖。
职业规划目标是:飞机维修工程师。
生涯故事
“每一次飞机的平安起降,都是无数维修人用心守护的成果。而我,甘愿做那个在幕后默默拧紧每一颗螺丝的人。”感谢职业规划大赛的舞台,让我能讲述这段与飞机维修结缘的成长故事。 梦想萌芽:从模型拆解到"铁鸟"护航 从小我就对机械充满好奇,书包里总装着飞机模型,周末常把家中电器拆解得“体无完肤”。父亲那句“修飞机的人能让铁鸟飞得更高”,像一颗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当意识到“用双手护航国之重器”能成为毕生事业时,我便立志成为一名飞机维修工程师——这不仅是对机械的热爱,更是对“安全”二字的郑重承诺。 扎根实践:在实训与挫折中淬炼专业 为摸清行业脉络,我走访4家航空企业、访谈12位资深工程师,攥着两万字调研报告读懂了行业密码:这里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更需要“毫米级”的实操硬功。于是我每天提前半小时泡在实训室,对照维修手册练习打保险丝,用千分尺测量零件公差直至肌肉记忆成型;为区分不同机型构造,我整理的笔记本画满结构示意图,数据对比表摞成厚厚一沓。 校外实习时的一次教训让我刻骨铭心:因漏检尾桨传动轴的细微磨损,被带教师傅严肃批评:“维修单上每一项都是血的教训,少看一眼就可能机毁人亡。”从此我养成三遍确认习惯——检查前默念流程、检查中逐项打钩、检查后交叉核对。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逐渐内化为职业本能。 创新突破:以复合型能力拥抱行业变革 我深知,新时代维修工程师必须兼具传统技艺与智能思维。在校期间,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斩获国家奖学金,研发的航空保险丝冲压设备和“飞机数据处理系统”,累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竞赛奖励23项。当发现行业急需“机械+智能”复合型人才后,我在专科阶段深耕民航立法规划,以第一作者申请国家专利、软著12项,发表省级论文,参与的省级课题更直接对接“十四五”民航发展战略。 毕生坚守:做托举大飞机梦想的螺丝钉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而我愿做托举翅膀的那股力量。从发动机维护到航电系统诊断,从传统扳手到智能诊断终端,我始终相信:把平凡事做到极致便是非凡。哪怕扎根一线十年、二十年,也要做航空强国最坚实的“螺丝钉”——因为每一次精准拧紧的螺丝,每一份严谨签署的维修单,都是在为中国大飞机的腾飞筑牢安全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