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矢志报国 青春献党—哈尔滨工业大学 曾尔杰
2023-04-10 点击次数:2390
曾尔杰,男,汉族,江西吉安人,入党积极分子。2019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9年9月入伍,现服役于东部战区海军某支队。

我叫曾尔杰,2019年6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强军兴军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军入伍。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我顺利通过考核,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前往海军某军事学院进行新兵训练。
梅花香自苦寒来
对于我这个9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部队的纪律给我上了第一课: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初入军营的新鲜感过去后,严格的军事训练,无休止的队列出操、爬战术、投弹、三公里、器械训练、射击…无一不冲击着我的精神和肉体。一开始我的体能和体育院校毕业的战友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为了能在比武中胜出,每次训练我都认真对待。每天清晨6点坚持长跑,从不缺席,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总要比规定动作多做两组。记不清多少次,身下的报纸都被汗水浸透,肌肉的酸痛让我在夜里惊醒,但我都咬牙坚持。战术训练中,手肘、手腕在地上擦破,搽上药水接着爬,直到完成训练任务才停下。着装游泳训练中,身上的作训服在水里泡开,阻力很大,最初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就向游得轻松的战友请教,别人休息时,我也泡在水里练习力量和技巧。就这样,每天全力以赴,我的体能训练成绩逐渐开始位列前茅,到毕业考核时,三千米我跑进了11分钟,按照训练大纲,总分达到优秀。这对入伍前文弱的我来说,算是不小的突破。因成绩突出,新兵训练结束时,我收获了第一次“嘉奖”表彰,这样的荣誉也让我在军营里寻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风景这边独好
九个月的院校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了东部沿海的某基层单位。这里是祖国绵长海防线的前沿,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沿着海岸走,只能看见裸露的礁石和滩涂,盘旋在空中的海鸥和远处渔村稀疏的灯光。在深夜里值班时,月光映在水面,听见浪花拍击海岸的声音,我问身旁抱着枪的老班长:“戍边十多年,离家这么远,和亲人聚少离多,会想念她们吗?”他笑笑:“这里有属于军人的‘风花雪月’——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我们在战位上执勤,是为了家乡的亲人能享有安宁,是为了祖国的边防能拥有和平。”如今我慢慢体会到这话语中的分量,也坚定了自己献身国防的初心。
军营里的人际关系简单淳朴,干部和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有工作领导带头干。单位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每天在食堂里,我们总能看到排在队伍最后一个的政委。有时训练量大,餐盘里的菜所剩无几,军衔最高的干部也是等战士选完后再打饭。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一直在代代军人间赓续着,这样的情景使初来乍到的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在基层部队,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潜移默化间塑造我的三观和性格。虽然有人认为部队苦和累,但不得不说,这里的生活有一种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很快,我适应了在海防线上新的工作生活,融入集体,积极投身训练。学习舰体构造时间紧,任务重。我就晚上加班加点学习理论,背构造图,上午爬进机舱里把每一根管路都对照设计图摸一遍,回到岸上时上衣常常蹭上油渍和污垢,回宿舍换套衣服,下午接着进机舱摸爬。每天训练十多个小时,不久后我完成了科目训练和军事体育训练,在同年兵中第一个通过,拿到了岗位合格资质证书,正式成为了一名水兵。
经风雨见彩虹
每次长航归来时,风平浪静的港湾和整洁的营房对我们来说,像是阔别已久的故乡。摇晃的艇船靠岸的那一刻,战友们说“脚上软绵绵的”,坚实的大地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返营休整的那一夜,战士们才能睡上几十天里的第一个安稳觉。如果你问任何一名水兵这样的生活是否辛苦?那么大都会得到一个淳朴的笑容和轻描淡写的“不累”。
军旅生活赋予我的青春不一样的色彩,大洋深处纵然波涛汹涌,但也能筛选出最出色的水手。在军营中的淬炼使曾经青涩的我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正处于陆权国家向陆海权兼备型国家转型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中华民族向海图强,需要我们年轻一辈的力量。
矢志报国,是一代代哈工大学子的情怀和担当,条件再艰苦,我们也绝不后悔。不论是在科研院校还是基层部队,不论是在北地凛冬还是高原海岛,只要祖国召唤,只要人民需要,我们就义无反顾地投身时代洪流,将青春献给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