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 哈尔滨华德学院访企拓岗精准对接 开启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天地
2023-02-20 点击次数:1548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近日,哈尔滨华德学院组建访企拓岗领导小组,校长、院长亲自带队,同步联动各二级学院,开启用人单位大调研走访模式,深入昆山开发区、吉利汽车、仁宝电子科技、南亚电子等企业调研。截至目前,与17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与477名华德就业学子进行深度交流。通过用人单位调研专项行动,走进新区、走进行业企业,深化校企交流合作,为毕业生挖掘更多资源、精准推荐岗位信息,促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契合度,最终达到校企共赢。

“育人”对接“用人”,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
学校就校企深入合作、核心岗位联合培养等事宜与吉利集团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基地,把企业办成学校的实践基地,把企业需求有效地转化为学校育人的标准和方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构建服务育人培养新模式。

学校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国家创新战略需求。依托企业前沿技术,将产业嵌入专业,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上持续发力。在焊接、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专业方面陆续产出重磅成果,同时,学校作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首批理事单位,近年来在各项课题开展广泛研究,产出学术成果。此次就新能源产业综合布局与5G智慧物流等应用场景探索进行调研,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校、政、企业携手,共同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作为搭建产研互动平台、转化学术成果的重要渠道,学校持续联动优质企业,通过参访、合作等多种方式对接学院课题调研,其中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企业近百余家,助力学院学科建设工作。
学校自2007年通过就业市场走访调研与吉利集团建立联系,近年来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双方经过多年探索,逐渐由互为合作就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过渡到深入、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合作模式。2018年5月,在原有“成蝶计划”订单班、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与吉利集团签约成立“华德-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就此开创了学校的第一个产业学院,也是吉利集团在全国唯一建立的校企深度合作产业学院。

经管学院领导团队就企业发展现状、经管类人才需求、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之间的差距与企业进行交流。经过此次调研,经济管理学院对企业全面、精准的用人需求、专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为推进教学改革方面获得较大启发,更加凸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成长特点,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为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走出去”还要“请进来”,扎实为就业学子开拓更多岗位资源
建筑学院领导团队与“本科大雁”培养协议的毕业生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学校毕业生97%从事白领工作,在公司运营支持中心、质量中心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作为最佳校友企业,学校教育立足自身优势,通过教育培训、人才保障在内的多种方式做好校友深度、长期服务工作,立足服务打造高校教育品牌,凝聚校友力量。

在南亚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调研过程中,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老师们分享了在5G应用和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心得,并结合参观体会与企业领导进行了深入沟通。作为未来5G应用课题研究的重要素材,本次昆山调研内容有望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在学院研究成果中,为人才培养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同时,院领导还详细听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规划和诉求,立足发挥学院服务校友企业的丰富经验,以科研成果、教育培训等方式赋能企业发展的合作方案,扎实为就业学子开拓更多岗位资源。
结合企业调研成果,加强课程研发创新
学校夯实自身课程研发能力,紧盯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定制上探索新的创新发展路径。结合调研中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以“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及“企业如何加快培育专业人才队伍”两个核心为需求,对课程研发及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基于此次吉利、昆山、仁宝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调研成果,学校将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研讨,重视资源建设,消除资源壁垒,搭建市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院校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行业特性,充分整合汽车产业在智能、网联、电动、制造等领域的行业资源,打造华德教育产业类课程的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