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深化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 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3-02-12 点击次数:1640
哈尔滨理工大学一直以来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以持续提升优势特色、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建设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毕业生就业之本”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高效协同的就业联动体系、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体系、高契合度的学科专业体系”,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凝智聚力,以“大就业观”引领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全员合力推动就业。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就业工作中,发挥党委“领导力”、突出教研“推动力”、激发院系“执行力”、凝聚教师“向心力”,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推进,合力推动就业”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三级督查机制,科学设置就业工作的可评价成效和考核标准,将就业工作与干部教师的考核、评奖评优、晋职晋级和年终绩效挂钩。二是盯住行业领域,开发高质量就业市场。发挥哈尔滨理工大学以“机”“电”两个学科群的优势,紧密聚焦国家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以行业重点单位为“点”,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以重点行业为“线”,巩固拓展行业就业市场;以行业所在重点区域为“面”,扩大就业领域。开展访企拓岗行动,举办校友企业家服务龙江发展论坛,建立11个产业学院,与厦门、七台河、哈电集团等23个地市和优质企业开展就业合作,与江苏沿江八市合作建立了就业工作站。三是突出就业育人,持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搭建“互联网+视频就业”线上平台,上线智慧就业动态大数据监测分析系统。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就业网入驻用人单位5231家,已为23届毕业生发布岗位22万余个。开通“招聘会专线班车”,学院教师、辅导员统一收集学生简历,到招聘现场进行推介。开通“一对一”就业指导咨询和生涯教育一体化平台,举办生涯规划大赛、求职模拟大赛等活动,评选“心系祖国需要志愿服务基层”优秀毕业生,开辟“就业在龙江”“龙江人才振兴60条”宣传专栏,毕业生留省就业率近三年连续提升。
二、深化改革,稳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超前布局,健全就业联动机制。哈尔滨理工大学积极发挥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从“供给侧”出发,下大力气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学校双一流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处等部门每年会同就业部门,从社会需求、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以及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估,充分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二是破障前行,审慎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哈尔滨理工大学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响应龙江振兴需要,集聚优势资源,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有所不为,是指对新增学科专业控制规模,不盲目铺摊子,对办学效益不高、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学科专业,进行“关、停、并、转”的调整。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点预警和退出机制,倒逼综合改革。近五年,学校在撤并5个学院的基础上,调整了4个一级学科、3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和6个本科专业归属。7个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的本科专业停止招生,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4个新工科专业。对60名教师、286名研究生、1469名本科生、77间教学科研用房、3459台仪器设备一并进行了调整。三是内涵发展,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注度高,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和校园和谐稳定。哈尔滨理工大学坚持以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结构、保持肌体活力,持续完善学科评价与资源配置机制,以学院履责情况定资源配置。以学科学位点自评估增强自我诊断、自我完善能力。把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作为“指挥棒”,鼓励和指导撤并学科专业点的师资在多学科融合创新方面寻找新的发力点,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分类评价,通过评价体系改革激发教师内生动力,释放创新活力。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生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